正字戏:又名"正音戏",因其语言用中州官话(闽南、潮州等地称为"正音"或"正字")而得名,流行于广东省海丰、陆丰、潮汕和福建省闽南、台湾省等地。形成于明宣德年间,是元明南戏的一支,约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曲调有正音曲、昆曲两种,也有部分杂曲,小调。伴奏乐器"正音曲"以龙舌兰壳制的大管弦为主,配以三弦,竹弦等;昆曲、杂曲等以笛和唢呐为主。传统剧目分文戏和武戏两类,解放后,整理改编的剧目以《槐荫别》、《百花赠剑》、《古城会》、《张飞归家》影响较大。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字戏系南戏遗响,传入粤东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以官腔唱念,有正音曲、昆腔、乱弹、杂调等诸腔,是一个多声腔古老珍稀剧种。流行于广东海陆丰为中心的粤东地区和闽南一带。
2007年6月7日,陆丰正字戏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荣获文化部颁发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数据来源:汕尾地方文献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