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谷隧道(Honggu Tunnel),是中国江西省南昌市境内连接新建区与西湖区的过江通道,位于赣江水道之下,是南昌市东南部的城市主干路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红谷隧道于2014年1月17日动工兴建;于2017年1月9日完成隧道贯通工程,道路全线贯通;与2017年5月31日工程竣工;于2017年7月7日通车运营。
红谷隧道西起丰和大道中大道,下穿赣江水道,东至沿江中大道;线路全长2650米,主隧全长1305米;道路设计为双向四车道城市主干路,设计速度为50千米/小时。
2001年,南昌市人民政府就红谷隧道建设进行研究。
2013年12月6日,南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红谷隧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同意《南昌市红谷隧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所编制内容;12月12日,南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红谷隧道工程初步设计审查的批复,发布隧道建设相关信息。
2014年1月17日,红谷隧道动工兴建;2月18日,红谷隧道进行项目公开招标工作。
2016年4月9日,红谷隧道进行首节沉管的浮运工程;4月27日,红谷隧道完成第八节沉管的浮运工程;8月31日,红谷隧道完成赣江段最后一节管段E11沉管的安装工程,完成隧道的主体建设工程。
2017年1月9日,红谷隧道完成隧道贯通工程,道路全线贯通;5月31日,红谷隧道工程竣工;7月7日,红谷隧道通车运营。
红谷隧道主要由地面道路、江中主隧道部分,及其各立交匝道、分岔口组成,隧道主路呈西北至东南方向布置。
红谷隧道两岸采用明挖与沉管对接,以直线形式穿越赣江,西岸敞开段前设置反坡以减少隧道集水,敞开段及暗埋段均采用下坡进洞,中间段采用采“W ”坡形式;东岸以匝道形式爬坡,采用上坡出洞,接至地面。其中,西岸主线下穿“T”型路口和两个“十”字路口,设两座与主线并行的匝道,东岸以地下“双Y型”互通立交形式与三条城市快车道衔接。除隧道外,地面道路基本为改造现状道路,道路采用改性沥青路面。
红谷隧道主线全长2650米,沉管段长1305米,标准宽度为12米,东岸设置7条匝道、两岸设置2条匝道;隧道主线最小平曲线半径为700米,道路最小平曲线半径为700米,最小凸型竖曲线半径为1200米,最小凹型竖曲线半径为1500米;横断面尺寸30米×8.3米。
2018年9月6日开始,红谷隧道取消了分时段交通管制,实施24小时全天候通行。
截至2018年9月,红谷隧道匝道限速30千米/小时,隧道内限速50千米/小时。
2019年9月6日起,每周一至周五每日7时至21时(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除外),对机动车(含本地机动车、外地机动 车以及临时号牌机动车)在限行区域内按车牌尾号实行轮流限行的管理措施,红谷隧道交接口为该限行区域一部分。
红谷隧道在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难题及重点为:
1、百万立方米矩形围堰;
2、水下立交深大基坑群;
3、40万立方米水下岩石炸礁;
4、异地干坞和8.51千米航道开挖与管节浮运;
5、6条生产线平行预制6节管节;
6、12套4000吨超大模板台车多次转场;
7、超大体量管节预制混凝土放渗抗裂;
8、管节浮运穿越小经跨桥梁;
9、急流回旋区管节掉头;
10、江河仲有和水位落差10米条件下压接管节;
11、12节管节沉放对接轴线精度控制;
12、时隔半年沉放管节接头差异沉降等。
红谷隧道针对难题及重点,主要运用的技术有:
1、特大特高型充砂管带围堰防渗稳定技术;
2、大体积混凝土防渗抗裂技术;
3、沉管隧道管节陈芳对接施工技术;
4、沉管隧道基础灌砂效果检测及处理技术;
5、超长距离管节浮运及穿越小净距桥梁的管节姿态控制和桥墩保护技术;
6、江河沉管隧道水下立交深基坑关键技术。